公开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现在,中联重科已从一个50万元借款起步的企业,发展成为拥有800多亿元总产值,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中排名第六位的国际化企业。
但好戏可能还在后头。据了解,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当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国企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力求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实体企业。这与中联重科“打造世界级企业”的目标不谋而合,中联重科也会“飞得更高”。
11月14日,记者首次来到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区,尝试着通过零距离的观察探寻中联重科高速成长的魔力密码和打造世界级企业的信心之源。而在与公司副总裁孙昌军面对面沟通之后,这一切都有了答案。
产品研发高度决定企业发展高度
走进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的产品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位列路旁的各式工程机械,尤其是那台自重3200吨、可以轻松起吊4000吨物品的履带式起重机,让你不得不感慨中联重科的科研实力。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被誉为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研发的“梦之队”。1972年,长沙建机院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混凝土泵,奠定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基础;1973年,长沙建机院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塔式起重机,奠定了建筑起重机行业的基础。如今,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国内市场占率已达到42%、车载泵达到49%、搅拌运输车达到20.7%;塔式起重机更是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
今年,中联重科推出的113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和 “再生水洗扫车”,分别为全球最高以及全球首创。而全球首座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在贵州建成投产,更是引领了全球商混行业技术潮流,这也标志中联重科成功已位于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研发制造的巅峰。
孙昌军介绍,这些产品的推出源于中联重科强大的科研实力,是公司走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仅2013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量753件,同比增长76%;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36件,同比增长800%。
在孙昌军看来,作为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研发的“梦之队”,中联重科不应该止步于此,而是要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中联重科承建的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公司为推动工程机械行业核心技术的整体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而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中联重科,则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赢得了更大的国际话语权,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透明的工程机械王国
就在记者探访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的同日,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王润秋一行也来到中联重科,就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情况进行调研,并称赞中联重科是国家科研院所转制、改制的成功典范,是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成功蓝本。
2006年,中联重科引入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弘毅投资,成功完成改制。根据2008年底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获准注销的公告显示:湖南省国资委及其他国有股东合计持有中联重科25.95%的股份;中联重科管理层合计持有12.56%的股份;弘毅投资及关联方持有14.50%的股份。
这一变革优化了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激发了中联重科的活力,中联重科也由此确立了以“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的“裂变+聚变”发展战略,同时将原有管理方式“打碎了重捏”,建立了独特的董事会制度:七名董事会成员中有四名是独立董事。
“追求阳光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中联重科经营思想的主轴。”孙昌军介绍说,中联重科通过整体上市,不存在一股独大,没有关联交易和财务操纵弊端,就像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内里做事,中联重科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最好最透明的企业。
合理的股权结构、透明规范的治理结构、不断淬炼的新管理思想,中联重科也接下此前十余年高速发展的“接力棒”。数据显示,2005年,中联重科总资产41.73亿元,营业收入32.79亿元,净利润总额也只有3.14亿元。但到2012年,中联重科总资产为889.74亿元,营业收入480.71亿元,净利润总额则达到了73.3亿元。
永不停歇的变革文化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是中联企业文化的核心。这八个字体现了中联重科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充分体现了中联重科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和对事业永无止境的执著追求。
自2011年3月份开始,受产能过剩、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持续低迷期。但正所谓“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习惯是习惯者的墓志铭。”孙昌军认为,行业收缩期,对工程机械企业来说也是实现自我整理的难得机遇。
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联重科主动调整经营策略,由以追求规模增长为核心调整为以追求经营质量为核心,开启了以“有质量增长”为主导的变革。在经营管理上,实行“事业部模拟股份制”,将更多经营自主权、薪酬分配权授予各事业部,员工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引导各事业部实现了高质量的增长。
三季报数据显示,中联重科三季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87.32亿及8.89亿,同比降幅均继续收窄。这也意味着中联重科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开始企稳回暖,逐步走出行业低谷。
孙昌军表示,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向的确立,中联重科将围绕“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基建需求”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做文章,争取在全球区域内实现更大突破,在2015年进入全球行业前三。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