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华泰山”号邮轮从烟台港出发,满载900多名旅客,驶往韩国仁川港,开启了为期五天的韩国首尔、济州岛之旅。自8月26日正式首航以来,“中华泰山”号旅客爆满,此举标志着“中华泰山”打破了中国没有自营邮轮的历史,打破了外国邮轮巨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翻开了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预计2020年中国邮轮旅客量将达450万人“中华泰山”号上900多名旅客的爆满说明了国人对邮轮旅游的向往和认可,但是在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邮轮文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完美结合。在此大背景下,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和渤海轮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轮渡)共同举办的“中华泰山”号共建本土邮轮文化沙龙于近日在“中华泰山”号邮轮上召开,专家学者就邮轮文化进行了交流探讨。
据了解,邮轮经济是国际上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一直以来,世界邮轮市场一直被西方的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哥诗达等几大国际邮轮巨头垄断。“中华泰山”号的首航标志着渤海邮轮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国际客滚运输业务,同时也标志着打破了中国没有自营邮轮的历史,打破了外国邮轮巨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翻开了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交通运输部今年3月提出,以邮轮运输带动邮轮经济发展,将邮轮经济打造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2020年中国邮轮旅客数量将达到450万人,与2013年相比平均增长33%,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邮轮市场。
邮轮本土化是关键
如此巨大的市场,对于中国邮轮经济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关键,只有服务质量提高了,邮轮市场才能在各大程度上打开。“中华泰山”号邮轮船长刘仁才在沙龙上表示,“邮轮属于高端旅游行业,依据之前的经验来看,中国还未自主涉及高端邮轮的管理、运营。从我们把邮轮从欧洲买后来后,就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运营模式。通过前几次的试航,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体系,我们有信心为中国的邮轮运营、管理树立标杆”。
邮轮总监闫霆向记者表示,邮轮非常注重安全和服务,以更高标准确保邮轮正常运营。“首先,安全是邮轮运营重要的环节,我们有一套最高规格的安全体系,客人在登船后也会第一时间进行海上逃生演练。其次,我们把买回的邮轮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船上的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均已高标准打造,邮轮就像一座移动的五星级宾馆。”
“此外,邮轮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虽然,船员和服务人员可能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但所有人拼劲很大,他们都为自己能成为中国首艘自主运营邮轮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最后,在饮食方面,我们也在探索本土化、中国化。在服务好游客的同时,我们也提倡杜绝浪费”,闫霆补充道。
邮轮本土化应建规则
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则表示,中国自主运营的邮轮,一要充分吸收世界邮轮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文化元素,努力培养国民的文明出游观念;二要充分适应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和游客需求,积极调整和创新,减少一些不适合中国人的礼仪习惯,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邮轮文化。
崔军提出,作为第一般由中国人自主运营管理的邮轮,“中华泰山”号应努力营造四个文化,即“慢文化”、“游文化”、“海文化”、“孝文化”。“‘慢文化’就是要实现旅游向度假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疲于奔命、到此一游的出游方式;‘游文化’就是要让邮轮成为更好了解和体验旅游目的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平台,增加旅游的文化元素,变一般观景购物之旅为深度文化之旅;‘海文化’就是要让游客零距离接触和感受深海远洋,了解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培养海洋胸怀;‘孝文化’就是要提供一个适合老年人出游的方式,给年轻人尽孝道提供一个放心的选择,使中华传统美德在邮轮上得到体现。”崔军解释道。
此外,崔军建议,中国邮轮不宜以低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要保持一定的品质,避免在定位上陷入高不从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服务要在细节和创新两个方面下功夫,可以针对中国人的着装习惯、行为习惯,推出类似于“不用着正装的邮轮”、“不用排队的邮轮”等概念。实际上,“中华泰山”在维持秩序、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一些创新做法,已经有明显成效,比如游客上下船和就餐的秩序和速度,大大好于国外邮轮。
会上众多邮轮专家均表示,中国邮轮产业进军国际要重点实现游客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服务本土化,还要重视复游率问题。在产业发展初期,价格优势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但服务是本质,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提高复游率,将邮轮产业做大做强。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