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正式开工。宁波最重要的几座供水水库——亭下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溪下水库以及在建的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将通过隧洞和管道工程联网互通,形成一个“朋友圈”。其中任何一座水库出现“水多、水少、水脏”情况,都能从其他水库获得支持,几大水库相互帮衬,从而形成“一盘棋”的大宁波供水体系。
上下求索 着力解决供需矛盾
宁波缺水吗?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虽降雨较为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流域水系自成体系、过境水量少,加之人口稠密等因素,宁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90立方米,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57%,全国平均水平的48%。
同时,宁波供水水库数量有限,且大多分布在西南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平原地区,虽然也有平原河网,但水质不尽如人意,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宁波上下求索,克服“先天不足”,努力让市民都能喝上水库的好水。
近年来,宁波开源节流,兴建了一大批水源工程,并在绍兴市新昌县境内新建钦寸水库,实施境外引水工程。与此同时,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分质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水库元素化管理等,以解缺水困局。目前,宁波水资源供给能力已经达到每年24亿立方米,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用水需求,中心城区的水库直供水比例已从2005年的不足40%上升至2014年的接近100%。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城市供水水平已经走在前列。
然而,随着宁波市域人口的增加和市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升级,根据测算,到2020年宁波市需水量将接近30亿立方米。届时,宁波境内水库将不能填补水资源供需缺口,而境内也较难找出建造大型水库的地方。通过优化水资源调度来增加水资源供给,保障市民用水,成为宁波市进一步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着力点。
奇思妙想 新增一座“隐形水库”
一面是不断增长的供水需求,一面是境内无法再建大型水库的瓶颈。宁波如何破题?
敢想敢为的宁波水利人,设想出宁波版的“南水北调”“西水东调”规划,探索一条连通宁波境内现有水库、实现联合调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告诉记者,目前宁波市已建有白溪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26座、小型水库389座,分散于宁波各地,且西南部较多。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同一时段内,有些地区水资源丰沛,有些则相对匮乏。当某些地方水量过多时,如果将部分重要水源工程用管道、隧洞串联在一起,利用管道、隧洞将多余的水引到其他水量少的水库内,一来可以使弃水“变废为宝”,二来能补充少水地区的水资源,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的认可和帮助。经过专家共同论证,通过水库群联网的方式增加宁波城市供水量的方式切实可行。紧接着,这项规模浩大、造福民生的工程被提上日程,成为宁波市“五水共治”保供水的重点项目,并纳入“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规划,率先进行联网的是位于宁波西面的亭下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溪下水库和在建的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及其引水工程。它们在保障当地及下游供水的基础上,在高水位期间参与联调联供,实现均衡化供水。工程概算总投资约13亿元,输水线路全长41.23公里。工程建成后,通过联网优化调度,预计每年可增加优质原水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不占一寸土地,为宁波新建一座“隐形”的中型水库。
联网联调 实现“一盘棋”供水格局
今年3月5日,奉化市亭下湖村鞭炮声声,热闹非凡。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正式动工。
宁波市原水集团董事长、宁波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总指挥王文成说:“建设一个中型水库,若按3000个移民测算,没有20亿元造不起来。通过水库联网联调,不但增加了供水能力,还节约了大量的征地和政策处理费用。”
用管道将水库串联所产生的效益,不仅仅是增加一座“隐形水库”。
工程建成后,在常规气候条件下,将由宁波市原水集团实行统一调度,在洪涝和干旱的特殊时期,则在宁波市水利局的指挥下实行统一调度。此举更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宁波市域几大板块联网联调供水战略。联网联调还能有效提升宁波城区供水水质,增加生态及农业灌溉生产用水,增加水库汛期调洪空间,缓解水库及下游区间防洪压力等等。
与此同时,由于各水库实现联网,成为彼此的“朋友圈”,有效打破了“一库一水厂”的固有供水模式。若其中一个水库出现水质问题等突发事件,可及时启动应急模式,调动其他水库的原水,保障居民正常用水。
“水库联网联调工程可谓一举多得,但前提是要保护好其中每一座水库的水质,否则联网联调将失去根基。”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说,“水利等相关部门正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千方百计保护好每一库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