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暨宋豫秦教授等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15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本获奖项目《沿淮洼地水灾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依托项目为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淮河行蓄洪区和易涝洼地减灾技术研究及示范(200901025)》),是中水淮河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的。北京大学为该项目共同主持单位,宋豫秦教授为该项目组副组长。
宋豫秦教授及其指导的博士生张晓蕾、硕士生姜英男、刘星、王群超等在分析淮河流域人地系统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淮河流域在社会经济和地理地貌方面所特有的“双洼效应”,剖析了淮河行蓄洪区作为人口经济和滞洪行洪“双功能”载体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指出了行蓄洪区出现大量“空心圩”的原因之一在于居民“安居不乐业”。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通过渐进式移民迁建实现淮河行蓄洪区“湿地化”的构想,以求恢复行蓄洪区终年湿地、汛期蓄洪的原生态结构和功能。此外,他们还论证了构建复合型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建议。
宋豫秦教授长期关注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演变。上世纪90年代,由他担任领队主持完成的环境考古报告《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曾荣获中国考古学最高奖“夏鼐优秀成果奖”。他还于1997年-2002年主持完成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委托项目《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并蒙化学工业出版社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