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欣成长法则
记者 项茂奇
浙江民欣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镇海区里洞桥村的一家从事建筑业的村办企业,2000年12月转制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当时,这家企业除了一张建筑施工四级资质证书外,几近四壁空空。村里转制招标告示贴出后,竟无人应标。时任村支书的张国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请樱,揽下了这个烂摊子,成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
这一晃15年就过去了,在建筑业产能严重过剩、巨头林立的的宁波,在一轮又一轮的行业洗牌中,民欣在张国明的执掌下,大浪淘沙般地顽强生存并茁壮成长,从村里的一个“小作坊”华丽转身为具有建筑行业一级资质、年产值近3亿、员工300多人的一家中型建筑企业。
令记者感兴趣的是,民欣这艘“小舢板”如何练就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的独特能力?民欣的成长法则中又有怎样的独门秘诀?
成长法则之一:拓宽竞争平台
和众多中小企业一样,公司创立伊始,张国明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生存下去。
表面上看,从村办企业转制过来的民欣资源紧缺,管理能力薄弱,好像无路可走。但张国明认为,小企业只要选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一定会有足够大的活力。
民欣尽管是小企业,但也有其他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土企业,诚信度高,人脉资源广。但民欣最致命的弱点是资质低,资质在建筑行业企业承揽工程不可逾越的一道门槛。因此,仅有的四级资质,成为当时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民欣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提升资质,拓宽竞争平台。”张国明创立民欣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提升企业的资质。“资质是民欣成长法则中最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张国明从人才、管理、工程质量等行业要求出发,对照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民欣参与市场竞争的平台。“这其中,最难的还是吸引和留住人才。”张国明说。
为了留住人才,民欣给员工设计了一整套有别于大企业和国企更为灵活的机制,使企业所需人才不仅引得进更能留得住。
民欣把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紧密的挂钩,保证员工的收入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比较显示,同职称员工的收入水平,民欣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民欣每年投入大笔经费,用作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注册建造师及其他注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资格考试和培训。通过对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
目前,民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15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人员15人,中级职称人员68人。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张国明说。“要想留住人才,仅有高薪还不够,关键是企业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要在企业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
人才的集聚为民欣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2009年11月,经浙江省住房和建设厅批准,民欣获得了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2012年8月,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民欣获得了建筑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2012年,民欣还获批了装饰装修施工专业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钢结构专业承包叁级、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石化设备安装专业承包叁级、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叁级等各类行业资质。
民欣从此打开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广阔舞台。
成长法则之二:从“高、大、难”项目入手
中小企业面对实力和规模都比自己强的公司如何求生、求发展?张国明认为关键就是走专业化、细分化市场。
在宁波,大大小小的从事建筑业的企业有近千家,每年新生和淘汰的频率非常高。张国明的策略就是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瞄准别人不愿意做的“高、大、难”项目,让民欣从大企业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所谓“高、大、难”项目就是指建筑高度较高、工程面积较大、施工相对复杂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施工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例如,华通的“金色荣湾”项目,设计规划共有32个纯水岛低层单体别墅,纯正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群与景观群。该别墅外墙立面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程招标中,民欣力拔头筹,赢得该项目的承包权。
这些年来,凡是“棘手”的“高、大、难”工程,几乎都能看到民欣参与的影子。鄱阳湖绿野花园、鄱阳湖芝山时代广场、镇洋化工、中金石化、多个新农村安置房等项目,都成为了民欣的代表性工程,在社会和业界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高、大、难”工程尽管参与竞争的企业相对要少,但管理和施工难度却比较大,安全和质量的风险也相应要高。张国明为公司确立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并使这一理念成为民欣成长法则中坚守的铁律。
对于所有承接的工程,公司按照“优质结构、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标化工地”的规范、标准,进行层次分解、落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公司还强化和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工具,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在民欣,分管的副总和相关职能科室人员严格坚持带班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督查整改,同时每月召开一次由公司领导、职能科室人员、项目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通过例会和下工地督查指导,消除管理上的盲点,促进安全生产平稳有序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民欣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15年来,民欣先后取得了区级文明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15个;区级优质结构工程10个;区级优质工程6个;宁波市安全文明标化工地2个。
成长法则之三: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它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
事实证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单靠制度和“权利”来管理往往会力不从心,它需要企业内生的一种强大合力来引领和推动。“必须要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张国明如是说。
民欣的企业文化也是颇具特色:
在民欣,有三支这样队伍: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城管义工队伍、一支全民健身队伍。如志愿者队伍的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各项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活动。城管义工队员积极主动在骆驼各公交停靠站打扫卫生、清除乱张贴的小广告,在企业所在地附近清理河道垃圾,为“五水共治”出力。冠名组织“浙江民欣建设长跑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与健身锻炼活动。
这三支队伍的建立对于员工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民欣还有一个特别的课堂:“道德讲堂”。 由于讲述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特别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教育效果非常好,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员工的素质。
民欣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经常开展帮困济贫送温暖活动:在镇海区慈善总会澥浦分会建立冠名助学基金,助贫困家庭孩子实现求学梦;为联村共建单位提供资金……通过多年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员工的文明意识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企业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民欣还编印了《民欣建设》内部刊物,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建设为民,信立得欣”,国内一位著名书法家为民欣公司书写的这八个字,已经成为民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民欣如今已是国家级“守合同,重信誉”AAA级单位和市级诚信民营企业,公司党支部也荣获了镇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区“双强企业党组织”称号。张国明本人也被镇海区评为区级劳模、两新组织“好书记”,同时还被选举成为区人大代表、区党代表。
成长法则之四: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近年来,经济整体下行,区域内建筑市场疲软,竞争异常惨烈,建筑行业企业倒闭现象频现。就连曾经建造过企业造过栎社机场、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上海F1国际赛车场主看台的宁波一家建筑大佬也已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组。
“企业如果不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创新中实现转型发展,就不可能有活力,甚至连生存都有危机。”张国明明敏锐地感觉到了危机。“民欣要立足新常态,主动作为。”
为此,张国明带领民欣员工,在稳固本地市场的同时,下了四步棋:
一是拓展业务“领地”。民欣“走出去”在绍兴、余姚、慈溪、北仑设立了分公司;今年初又在舟山定海区设立了分公司。各分公司利用当地有一定实力、懂经营、会管理的建筑业人士担任分公司经理,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拓宽业务领域。民欣开始把经营渠道拓宽延伸到部队的营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区外建筑市场、港口等过去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做大公司体量。
三是谋划集团型企业。至今,民欣新创立了两家全资公司:浙江杰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宁波甬金投资有限公司。前者彰显了企业耕耘文化产业,扩大镇海文化软实力的经营理念;后者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短期的转贷,招投标押金等常规性的融资。通过成立集团型企业,推进民欣升级发展,同时民欣工会、团支部积极组织活动,争创特色优化形象。
四是尝试建筑工业化,推动建筑产业的创新驱动。建筑工业化代表建筑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对提升建筑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群众居住品质的要求,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是民欣又一重要的成长法则。这四步棋,又为民欣的发展开辟出了另一片全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