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两个数字吧。2013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至7.7%,但这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却创下2003年中国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上行阶段后最高纪录。相比之下,尽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令人瞠目的14.2%,但这一年提供的新增就业也不过1204万人。
这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不过85万人,2013年,中国1%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提供的新增就业是170万人。
究竟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距?基本上,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果。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如果拉长观察区间,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之后,除了2010年的反弹(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为10.4%),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一直处在下滑通道中间,但是新增就业水平却相对稳定,且呈现逐年增加之势,从1100万以上,上升到1200万,直至2013年突破1300万。与之大体对应的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从40.1%逐步提升,直到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
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过第二产业。过去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100万人,要保证每年9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保八”是必须的。而过去几年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升,所以即使经济增速进入下滑通道,但由于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所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经济增速滑到一个低点的时候,创下了历史新高。
上述分析能够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如果仅仅从保障就业的角度看,即使经济增长率再低一些,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此前李克强总理曾经披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但是按照2013年的情况推算,经济增长率7%,也可拉动就业1000万以上。如果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继续提高,即使增长率再低一些,比如降低至7%,就业本身可能也不是问题。
其次,即使经济增长率跌破7.5%,也并不意味着增长滑出了克强区间。一些投行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低于7.5%的预期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7.5%左右”,这可算是经济增长下限,但却不是经济增长底线。实际上,年前各路经济学者多半建议,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这大体上可以看做政府可以容忍的增长底线。
第三,综上所述,如果决策层决意更大力度地推进结构调整,短期内宏观政策就不会有大的变动。比如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情况就不大可能出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年内不可能出台稳增长政策。如果经济增速有大幅度低于7.5%的可能,政府的做法一定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必怀疑这一点。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承诺,一旦需要,决策层也拿得出足够的资源和弹药。经济观察网 文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