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是一揽子的金融改革布局与通盘考虑:利率市场化棋至盘中,汇率市场化或需要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之前提速,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步子越迈越快了。
3月17日是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波幅扩至2%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即期汇率与中间价小幅“背离”,呈持续贬值态势,收盘6.1780,创约11个月新低,全天最低下探6.1790,较当日中间价6.1346跌幅逾0.7%。如此波幅显然“不足挂齿”。
有学者统计过2012年9月28日至2013年5月3日期间156个交易日美元对欧元、美元对日元的日内汇率波幅,大约95%的交易时间里,日内汇率波幅都小于2%;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而言,按照央行的最新规定,若一天上下波幅超过4%,尤其是下跌超过2%,其结果可能难以想象,也许会被认为发生了货币危机。与欧元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可谓“风平浪静”。因此,单纯扩大波动区间似乎意义并不大。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围绕中间价而波动,央行通过调节中间价引导市场预期,可以想象无论价格怎样波动,都不会超出这个区间。
那么,就此有人说,汇率形成机制是解决汇率市场化的本质,当下需要解决的是中间价制定的问题。
不过,基于主动、渐进、可控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原则,在中国外汇市场尚不成熟与完善的情况下,现阶段的央行不可能放弃对中间价的制定主导权,包括抛弃通过中间价引导市场预期的政策意愿;只能是配合宏观政策,按照既定的改革进程,亦步亦趋接近汇率市场化的目标。
如果把“宝”都押在中国的3.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上,盲目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一步到位推进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许会得不偿失,没有人就此做过完整的风险压力测试。这一步的金融改革棋局如何落子?更多时候,兼顾多重目标,无比纠结的央行只能是按照相机快择的方式去操盘与调控全局;其政策目标得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相机而动,即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诸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等),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切换。
事实上,对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央行已经有所考虑了。市场可以发现,央行此次汇率波幅扩大的公告与记者问中,并未出现过去耳熟能详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字眼,取而代之的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用,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显然释放了汇改步入新阶段的信号。也许经济基本面将成为汇率变动的基础;接下来的汇改重点是完善中间价形成机制,提高其透明度,但这个过程有多长,还是取决于央行的态度与意愿。
其实,人民币兑美元的日波幅从0.3%扩大至0.5%走了12年,从0.5%扩至1%间隔5年,而从1%扩大至2%仅两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化的步子无疑越走越快。
而汇率弹性是调节资本跨境流动的价格阀门。中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大量流入,此类流动资本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非常敏感,通过汇率形成机制让汇率双向波动起来,可增加人民币的价格弹性,一定程度上利于遏制单边套利行为。始于今年2月中旬的这波人民币贬值行情就让央行达到了这一目的。
如果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时局与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客观要求看,步入汇改新阶段的人民币无疑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但是不要期待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即期交易价会比中间价上涨或下跌2%,汇率相对稳定仍是主旋律。
央行说了,未来人民币将与国际主要货币一样,有充分弹性的双向波动会成为常态。市场各方参与者对汇率波动应理性看待,积极应对。这其中也许隐寓央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诉求。
央行还说,如果汇率出现异常大幅波动,人民银行将实施必要的调节和管理,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
如此,央行目前怎可以舍弃对人民币中间价的话语权?那样,还不如先放弃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管制,放手让做市商来做市。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