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宁波市高级经济师协会官方网站!
宁波市高级经济师协会
会员之窗
会员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会员之窗 > 会员动态
拥抱“互联网+智能水表 2.0”,推动水表产业转型升级
2015-08-18 154 返回列表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和积累,智能水表产品及技术已经进入到了新 的转型升级期,一个以水表计量性能提升、无线网络接入和融入互联 网应用为标志的“互联网+智能水表 2.0”时代已经到来。

从上世纪末至今的不长时间里,在供水用户和水表企业共同努力 下,智能水表技术和产品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尤其是 2007 版“水 表”产品国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推动我国智能水表产业的规范发 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起,智能水表产品不论是品种、规 格和功能,还是使用特性、适用范围、性价比和工作可靠性,都有量 和质的提升和变化。

根据国标 GB/T 778-2007“水表”产品标准的分类,智能水表可 以分为“带电子装置的机械水表”和“电子水表”两大类。带电子装 置的机械水表其主要特点是计量机构仍采用传统机械水表,通过增加 机电转换装置、嵌入式电子模块、电控阀和软件等,使水表具备电信 号输出和附加使用功能,如满足:数据交换与远传功能、阀控定量用 水功能、预付费充值和自动抄表功能等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定义该 阶段的智能水表技术为“智能水表 1.0”时代的技术。它解决了水表 的人工抄表和用水预付费等问题,使水表从原有单一的水计量功能拓 展至自动抄表、缴费充值开阀和定量用水等功能,使传统水表的使用

特性有了全新的诠释,也为该阶段供水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解决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需要推行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管理和 节能减排等措施。提高水表的计量性能、降低管网压力损失、增加水 表使用寿命和测量可靠性、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工 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供水管网测量、控制、管理的自动化、信 息化和智能化,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时代赋予水表制造企业的历史 使命和机遇。电子水表无机械运动计量机构、测量准确可靠、流量测 量范围宽、使用寿命长、压力损失小、直接输出电信号,在无线网络 接入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可以完成准确、可靠、持续的水计量任务, 并作为新颖供水测控网络的智能终端,参与到智慧供水与智慧水务的 应用中。这是下一代智能水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也是供排水 等用户的期盼,这就是“互联网+智能水表 2.0”的真谛。

2.“智能水表 1.0”技术特征与功能

“智能水表 1.0”时代,水表计量机构通常还是采用叶轮式或旋 转活塞式机械水表,其计量特性与机械水表基本相同。

机械水表在智能水表中被称为“基表”。对叶轮式水表而言,主 要由叶轮(或叶轮盒)、传动轴系、计量腔体和齿轮积算机构等构成; 旋转活塞式水表则由旋转活塞组、传动轴系、计量腔体和齿轮积算机 构等构成。叶轮式水表的计量结构又可分为水平螺翼式、垂直螺翼式、 多流束旋翼式、单流束旋翼式等几种型式。机械水表的计量机构对供 水水质非常敏感,不良水质将会严重影响水表的使用寿命。

因机械水表输出的是机械旋转量和字轮数字量,因此需要通过机 电转换装置将旋转量和字轮读数位置转换成电信号,以实现水表诸多 的附加使用功能。在“智能水表 1.0”时代,智能水表产品最常见的 品种和功能有:

1IC 卡水表,其特征为:利用数据交换媒介,实现缴费后的充 值与阀控等功能;

2)电子远传水表,其特征为:以总线和无线信道为媒介,完成 数据远传等功能;

3)网络阀控水表,其特征为:水表接入网络,实现异常关阀和 欠费关阀等网络控制功能;

4)数控定量水表,其特征为:通过设定用水量或用水时间,到 达设定点时自动关阀供水;

5)与智能水表相关功能配套的还有自动抄表系统和售水系统数 据库软件和数据远传用的采集器和集中器等设施。

“智能水表 1.0”时代,水表计量性能没有显著提升,使用寿命 受限、网络接入既不方便、也不先进,智能水表应用主要还是停留在 自动抄表和预付费用水等阶段。

3.“智能水表 2.0”技术特征与功能

“智能水表 2.0”是随着智慧供水和智慧水务技术发展以及管网 测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需求提出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智能 水表技术和应用将会发生量和质的重大变革和突破。“智能水表 2.0 技术已告别“智能水表 1.0”时代以智能终端产品为中心的应用模式,

而是向以终端、系统和应用并举,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模式转变, 通过将智能终端融入供水管网测控系统和互联网应用的整体架构中, 来进一步挖掘和呈现智能水表在供排水等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智能水表 2.0”的技术特征与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1)水表流量传感器主要采用无机械运动部件的现代电子流量计 技术,如超声、电磁、射流等流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备流量测量 范围宽、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压力损失小、长期工

作稳定、微功耗电池供电等特性; 2)水表具有网络接入、使用环境(气候、电磁、机械)条件补

偿和保护、自带电控阀受控启闭、外接备用电源供电等能力; 3)水表具有近距、短距和远程无线通信和网络接入的能力,通

过测控网络与数据管理中心实现数据双向通信,在不远将来可彻底解 决水表最后 1 公里无线通信及网络接入等瓶颈;

4)水表具有计量特性的在线自检与自校、在线周期检定、电源 容量检测与报警、故障预警等功能;

5)水表实施数据安全认证与加密机制,确保数据交换、通信与 上网的安全性;

6)水表供电电池容量与体积将会有一定突破,新电源、快速充 电和各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7)水表作为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智能测控终端,可以全面融 入管网测控系统。除了完成传统的自动抄表、网络阀控等任务外,还 可以在其它管网传感器配合下,参与到供水自动调度、管网渗漏水检

测与定位、水质在线监控、终端设施工况监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供水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等工作。

4.“互联网+智能水表 2.0”技术特征与功能

“互联网+”是代表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将互联网的创 新成果深度融入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各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实体经济的 创新力和生产力。

“智能水表 2.0”与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交 互与融合,一定会产生所谓的“互联网+智能水表 2.0”应用新模式, 也一定会提振水表产业和水务系统的创新力、想象力与发展空间。这 是时代赋予水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理想机遇期,也是水表产 业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进军,壮大产业规模的最佳时机。“互 联网+智能水表 2.0”应用新模式将会大大丰富智能水表在“智慧供 水”乃至“智慧水务”等领域应用的内涵,加快传统水表产业创新发 展步伐,颠覆传统制造业的封闭理念与生存空间。

“互联网+智能水表 2.0”应用新模式的技术特征与功能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

1)“智能水表 2.0”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

2)利用物联网的感知层、接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技术,将 智能水表及管网传感器获取的管网检测数据融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和工业互联网,在云平台服务器的支持下,完成检测数据(乃至今后 的大数据)的挖掘与处理,真正实现管网测控网络化、自动化与智能 化,居民用水便利化,节水与用水管理实时化;

3)嫁接移动互联网应用,实现移动支付、居民用水统计与查询、 数据分析、消息通知、阀门控制、节水管理等功能;

4)在智能水表与智能传感器的配合下,利用智能水表通信装置 与信道,重点实现管网渗漏水自动检测、管网实时水质检测与控制等 功能;

5)网络无线通信的带宽与速率大大提升,云计算与存储能力递 增,为图像、图片等反映管网与终端等工况的大数据量信息传输与处 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6)除了融入智慧供水系统外,“互联网+智能水表 2.0”还可在 智慧水务、工农业与消防用水、污水处理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用户创造价值,强调用户使用体验,是“互联网+智能水表 2.0 时代的重要理念和标志。

5.结语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是“智能水表 2.0”与互联网应用技术深度 融合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更加关注水表的计量特性和互联网(移 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关注服务于智慧水务、智慧供水系统的 需求,更加关注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因此,“互联网+智能水    2.0”时代的终端产品将在采用无机械运动装置的流量传感器技术 方面、在解决最后 1 公里无线通信和网络接入技术方面、在智能水表 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将会有重大突破;通过智能水表接入网络

(如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可以方便实现水表计量特性的 在线检测、自动校正、在线周期检定和电源容量管理与报警等功能,

在其他管网传感器的配合下,可以为智慧供水和智慧水务提供准确、 实时、多参量的管网、被测介质和工况的综合信息,真正实现“智慧 水务”和“智慧供水”各阶段的目标,为供水用户创造价值、为他们 提供增值服务,为节水和科学用水管理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水表企业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互联网新思维,摒弃传统旧观念, 高度重视水表产品与技术的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求变革、求发展,用 开放心态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拥抱互联网+”,拥抱互联网+ 能水表 2.0”,密切关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 国工业 4.0”的应用、发展与趋势,紧紧抓住历史新机遇,为我国民 族水表产业健康发展、为实现水表制造强国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维码
宁波市高级经济师协会 电话:0574-87808604 0574-87756051 邮箱:nbgjjjs@126.com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和济街180号 国际金融服务中心E座2104、2105室
宁波市高级经济师协会 2014-2024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1020号-1  XML地图